+-
中国

【论文摘要】 世界各大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都在加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我国意义重大。经过三个阶段的建设和两个次区域合作的建设,中国和东盟成功的组建了自由贸易区,并且经贸往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仍有足够的理由对东盟—中国自贸区的未来充满信心。 【论文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次区域合作 自由贸易区前景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我国意义重大: (1)从地理上看,东南亚对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 东南亚地处太平洋西南的黄金水道,内有连接欧、澳的海上交通咽喉——马六甲海峡,堪称我国经济安全的生命线。该区域蕴含着丰富的有色金属和海洋生物,21世纪公认的11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中,有8个在亚太。 (2)从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看,东南亚是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区域 美、日、欧盟至今未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和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就足以说明他们对我国的“和平崛起”仍保持打压心态。北面“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基本上是政治和安全领域,经贸合作规模不大;而东面的日本和西面的印度,历史积怨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我国“全天候”的合作伙伴巴基斯坦位于南亚中枢,但咯喇昆仑高原的阻隔和恶劣的气候使其地缘优势的发挥有限;我国真正可以施加影响的地区是近邻的东盟10国。 (3)对开发我国西部意义重大 和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与东盟接壤的广西、云南等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就从边区变成了贸易的重要枢纽。这对开发西部,实现东部的产业向西部转移和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加大制造业对东盟投资的力度以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规避贸易摩擦 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属“边际产业”。但把这些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级的东盟体的国家,则可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可以规避贸易摩擦。 (5)为了团结一致,共同进步,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 目前世界竞争的重点已经转移到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有进一步被发达国家拉开差距的危险。中国和东盟应该团结一致,共同迎接挑战。 对东盟而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也是必要的: 1)东盟需要中国作为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东盟内部市场狭小,因此东盟成员国大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中国是东亚最具潜力的市场。不断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以拉动经济增长显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2)对于东盟而言,建立CAFTA可以弥补东盟的脆弱性 从欧盟和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范例中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内部客观上需要有核心力量。而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表现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当核心国的角色。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促进因素 以下因素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1)我国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保持了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在南沙问题中谨慎妥善处理,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东盟国家的信任。 (2)我国不但与东盟具有地缘上的亲和力,而且全世界约3000万华侨中约70%以上居留在东盟各国,其经济实力也约占全球华侨经济资源的70%以上。他们是一直促进贸易区合作的重要力量。 (3)1993年l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无疑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经验与参照。 (4)我国与东盟在资源禀赋、产品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 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1996年),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有新的发展。 第二阶段(1997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增进合作,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中国与东盟确定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发表了《联合声明》。随后两年间,中国分别与东盟十国签署了关于未来双边 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确定了在睦邻合作、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上述这十一个重要的《联合声明》都将相互间的经贸投资合作关系作为重要关系。至2000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均签订了《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2000年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第三阶段(2001年~2007年),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达成了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共识,之后签订了有关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自贸区进入实质性运作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间政治、经济合作良性互动,经贸合作在这一阶段一年一大步。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2003年,中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率先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双方还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2011年,中国与东盟进一步签署了落实这一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中国与东盟关于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正式启动于2003年,实质性谈判从《早期收获》计划(Early Harvest Program)开始,2003年10月,中国与泰国“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2011年1月1日,“早期收获”计划广泛实施;2011年9月,双方就货物贸易内容达成原则性协议,2011年在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两份自贸区重要文件,《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为日后可能的贸易争端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2005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从当年7月20日开始,双方全面启动降税进程,首批7445种商品的关税降至20%左右,中国对东盟6个老成员国平均关税降到了8.1%,甚至比最惠国平均税率还低1.8个百分点;按照自贸区建设计划,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六个老成员国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为零,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为零,一个由十一个国家组建的统一市场正在打造,并将改写世界经济版图;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历经多轮磋商,最终就服务贸易协议的内容达成一致,2007年1月14日,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它的签署为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还涌现了中越两国共同提出的“两廊一圈”和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并支持的“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两个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他们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再加上居中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即构成“M”的经济合作战略,或“一轴两翼”。 此外,双方关于投资协议的谈判仍在进行中。在已有的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的基础上,中国—东盟双方再就关于双边投资的协议达成一致,再加上此前作为游戏规则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就构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自贸区的制度框架。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 中国和东盟虽然成功的组建了自由贸易区,并且经贸往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1.东盟成员国与中国台湾的经贸关系 为避免被区域经济合作“边缘化”,台湾积极推行“南下政策”,亟欲与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尽管东盟在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上,顾忌台湾问题,但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仍然在不断扩大。 2.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干预 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档日用消费品以及某些机电产品,已经成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东盟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作为东亚区域内传统重要势力的美国和日本决不甘心被夺去“风头”,今后更多的介入和干预是必然的。 3.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 面对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吸收外资的增多,对流入东盟外资的分流以及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涌入本地市场,东盟成员国内部以及周边许多国家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中国威胁论”等言论泛起。 4.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摩擦和矛盾 归结起来,东盟内部成员国间存在历史积怨和领土主权争端,成员国内部政局不稳,民族宗教差异三类矛盾,这影响了东盟成员国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也影响了中国-东盟的合作。 5.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巨大不利于成员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 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人均GDP相差约70倍,这影响了中国-东盟的合作。比如,中国和东盟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就要分别和各个成员国谈判,根据各国的国情,条款有所不同。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尽管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充满风雨,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东盟—中国自贸区的未来充满信心: 1.双方的贸易将有更大的增长 随着入世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加快,特别是我国的制造业将会有快速发展,将带动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因而从东盟进口资源性初级产品以及电子电器等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将会进一步增多。与此同时,我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这种增长一方面来自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来自对东盟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 2.双方的相互直接投资将逐步扩大 尽管目前东盟和中国都不是对方投资的主要市场,但随着各国一系列促进外国投资的政策的出台,相互投资将会增多。 3.经济合作领域将日益拓宽 双方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随着“清迈协议”的实施和“电子东盟”的启动,我国与东盟在金融、保险与电信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基础设施的合作步伐也将加快,同时将带动相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知识产权及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也将启动。 参考文献: 聂德宁:全球化下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彭述华:试析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制约因素——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国际论坛,2006年第4期 亚洲开发银行:http://www.adb.org 张蕴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与挑战”.亚太经济,2003.3 中国外交部驻东南亚各国大使馆商务参赞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