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浙江温州“乐清公安”的一则警方续报,把很多人的情绪都点炸了!
通报里说的,是从昨天下午起,在浙江人朋友圈里刷屏的“乐清男孩失踪事件”的调查结果。
11月30日,温州乐清11岁的男孩小黄,在放学回家路上走丢,父母遍寻不到后非常焦急,通过报警、求助媒体和社交圈找孩子。
事件当时相关报道里,关于背景的部分是这样描述的:
“黄先生是温州乐清城东街道牛鼻洞村人,为了经商,他一个人住在上海,而妻子和儿子女儿都住在乐清虹桥镇,平时儿子是由妻子带着。
11月30日,黄先生妻子去学校晚了,没有接到小黄,因为他经常自己坐公交车回来,所以她也没有多想,就自己回来了。
下午6点多,妻子回到家后,发现小黄还没有回家,而平时的话,6点左右,肯定到家了。于是便赶往虹桥客运西站公交车站区去找他。可是直到7点多,等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看见孩子的身影,妻子慌了,和黄先生商量之后,直接向乐清警方报警。”
一开始,这件事还只是小范围地在转发和报道。
但整整五天过去,孩子仍然没有被找回来的时候,很多人也都跟着急了!
12月4日起,有大量媒体在持续关注和转发这件事。
有很多志愿者组织起来,去各种孩子可能出现的地方寻找他。
朋友圈里,此时也被这件事刷屏了。
大家转发的时候,还纷纷带上自己善意的祈祷:希望孩子平安回来;孩子一定会没事的!
而孩子的父亲,显然已经焦急得不成样子。
他写下的寻儿启事,看着特别特别揪心。
媒体采访时候,黄父说,“只要孩子出现在我面前,我就马上把钱给他。”
说完这句话,黄父匆匆挂断采访电话。因为又有一个电话打了进来,他“不愿意错过任何线索”。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方面,警方也倾注了非常多的人力和心血,全力搜索孩子的动态。
就在今天凌晨2点半,终于有好消息传来,孩子被找到了!
可是等一等!警方通报里的一个细节,却又把人看迷糊了——
“经初步查明,此“失联”事件是该男孩的某家属故意制造的虚假警情。事件原因、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公安机关将根据查明的事实依法作出处理,并及时公布进展情况。”
什么意思?虚假警情?
后来,更是有这样的新闻——
整件事变得很悬乎。
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父母双方闹离婚、抢孩子的愚蠢事故吗?
真实的原因,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蠢!
这就是在开头的那条警方续报里说的:
“男孩母亲陈某因与在外经商的丈夫存在感情纠纷,为测试其丈夫对其及其儿子是否关心、重视,蓄意策划制造了该起虚假警情。”
???
!!!
到这里的时候,大家的愤怒再也挡不住了:
在庆幸孩子真的没事的同时,大家一致认同,要严惩这种愚蠢的行为!
以前总是有人拿“亲妈和老婆同时掉水里,老公应该先救谁”这种送命题去“测试”伴侣,想看看自己在他心里的地位。
对这个孩子母亲来说,她以为在做的就是这种天真的测试题。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父亲要陪伴孩子,为各种丧偶式育儿鸣不平,可是这种极端的情感测试,实在是太蠢了啊!!!
对社会来说,这是一次严重的资源浪费;
对很多为他焦急、为他揪心的人来说,这是一次可怕的情感透支和消费!
再多的善良也经不住这样的消耗!就像有个网友说的:
亲情不需要这样证明,却很容易被这样的测试所伤害,尤其是,这个妈妈为了孩子干下蠢事时,有没想过,被当作“测试品”的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在得知真相的那一刻,以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这件事情在他们的脑海里很可能会是这样的:爸爸妈妈感情不好了,肯定是因为我;妈妈被抓走了,肯定是因为我……
愤怒肯定是当然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被当作筹码。愤怒之后呢?是悲观,是不会再相信任何人的悲观,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情绪。
情感从来不是用来测验的,它是要来维护的,任何拿孩子当作实验品的事情,几乎都没有过好结果。
这些拿孩子当筹码的成人,大约都有一个共同点——认定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请你们醒一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需要被保护,需要被尊重。你们成人世界的复杂问题请自己解决,不要再拿孩子当牺牲品了。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