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闻雷米似泥,
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
到处棉花豆麦佳。
惊蛰节气如果打雷说明大地阳气应时而动,预示本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春分时节春雨纷纷,空气滋润,人们身体健康,很少生病。这两句谚语说明了气候变化如果按时节正常府芩寸端诟得呆全当户进行,就会有益万物生长。
冬季风逐渐北退,气温普遍回升,降水量增加,万物愎苏,百花争艳。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月平均气温普遍在 10°C以上,月降水量约 75~200毫米,黄河淮河流域月平均气温在 2~10°C之间,降水量 10~50米毫米,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月平均气温仍在 0°C以下,月降水量 10毫米左右。大部份地区进入春耕春播大忙季节,间遇强冷空气入侵,乍寒乍暖,故有“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之说。
这时,华南大部和江南南部早稻播种育秧进入大忙季节,华南南部开始插秧。江南、江淮地区的小麦处于拔节期,油菜为现蕾、开花期。西南地区一季稻开始播种育苗,冬小麦为拔节开花期,部份地区进入乳熟期。北方大部地区冬小麦开始返青,华北南部则进入拔节期。西北大部地区春小麦处于播种、出苗期。东北地区季节来得晚,南部下旬春小麦开始播种。
惊蛰是一年之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描写苏州风土人情的《清嘉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惊蛰闻雷米似泥”是一个土俗,在惊蛰当天若有雷动便是丰收之年,若在惊蛰之前便有雷动便是歉收之年。而这样的一个词语却精准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惊蛰若闻雷,米丰收,自然就不值钱,也透露着经济的常识。可见,古人的风俗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内。
惊蛰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正月底或二月初,是一个关键性的气象日。常武地区民谚:"惊蛰闻雷米似泥。"谓惊蛰日响雷,主岁丰稔,人们都期望这一天有雷雨。如果惊蛰以前就响雷了,那就会久雨不停,气象民谚云:"未蛰先蛰,一百廿日阴湿"。旧时民间风俗,惊蛰前后凡第一次听到雷声隆隆时,母亲便会抱着孩子在床上拍拍枕头,翻动一下,表示万物苏醒了,不再久眠之意。
伴随着春天首先来临的应该就是千树万树的梅花开放,在腊梅独自开放的寒冬之后,竞相开放的梅花已然布满了各个园林之内,尤其是在可以观赏的香雪海等胜地,更是一番美不胜收的景致。对于梅花,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因为对那些纷繁芜杂的门类搞得头昏脑涨的缘故吧!不过,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候,去往园林之内,三三两两,几束梅花,便可以欣赏良久,感受着自然之物的慢慢绽放,也领悟着生命年轮的渐渐增长,生命的赐予有时候就是这样的神奇,总是一些普通而寻常的点滴积累和塑造。
拜这样的时节所赐,惊蛰之后,万物已经开始生长,在这样一个四季花开不断的城市里。随着天气之转暖,最喜欢的花慢慢开始吐芽,那是垂丝海棠。在第一眼见到的时刻,便顿时喜欢,没有理由没有原因,人与花的遇见都可以如此,人与人的遇见岂能不如此吗?不过,花无百日红,它们终于要凋谢,一年又一年,也不会变老,更不会因为你的喜欢和厌恶而变化,依旧兀自开放,在这样的时节,在春风之中绽放。每年的这个时候,小区内外灿烂的花,你不得不放慢脚步,聆听花开的声音。
感谢这样美妙的词汇,将整个春季都装点得如此美丽。惊蛰闻雷米似泥,自然希望能够听到雷声,可惜的是,苏州的春天已经有过雷声。如果按照风俗的话,今年应该不是一个丰收之年,但我宁愿希望,风俗仅仅是一个风俗。在它之后,根本不会影响我们在春天里这样的灿烂心情的绽放,更不会影响到欣赏万物生长的过程以及自身增长的年轮。
推荐阅读: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