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金鱼,名字来源于儿童舞狮,是武汉地区长盛不衰的品系之一


一、品种由来  


在谈金鱼之前,先讲一点民俗。虽然猫狮的来由和它未必有关,也不妨略增一点趣味。中国南方的舞狮和北方不同,舞的狮子又叫虎狮。虎狮以狮头色饰分类,有红狮、青狮、独角狮、猫狮等,皆以舞狮班的工夫程度为别。红狮为一般,俗谓“平安狮”;青狮为高手所舞;独角狮(麒麟)较尊贵,一般为老前辈所舞;猫狮则为儿童学舞者所舞。

短尾蛋种的头茸类金鱼,在中国大多数地区被叫做“狮子头”,因为这种鱼头茸发达,且茸粒令人联想起中国宅门口摆放的石狮的卷毛。英文中这种鱼的称谓为“lionhead”,也就是狮子头的意思。但是近年来,在金鱼领域着书立说的个别专家,将这种鱼称为“虎头”。还有一些拿不准的人则以“寿星”称之。


...


“虎头”这个名字叫起来也确实有几分形象。不过武汉猫狮的称呼,确实源自“狮子头”。武汉地区的“狮子头”和“皮球珍珠” 可说是长盛不衰的品系,爱好者众多,自然养殖的商家也多。而商家之间的竞争,除了价格之外,产品还要突出特色。于是“小猫狮头”、“倒八字茸”、“龙鳞狮子”等纷纷出笼,其实这些并非是严格分离的品系,只不过是商家以不同眼光选出来的特点独特一些的“狮子头”罢了。  

猫狮是“小猫狮头”的简称,也就是说猫狮是有一定特殊表现的“狮子头”(或是某些人所称的虎头),因此因特网上有些人对武汉猫狮的热潮不忿,动辄以虎头与猫狮作比较,是不恰当的。其实,两者并不是两个不同的品系,如果把北方土生土长的“虎头”拿到武汉,武汉人多半也会把它叫做狮子头。

不过近些年,因一些外地鱼友坚持不认可“狮子头”的称呼,受一些经济利益的驱动,武汉的部分鱼商就将“猫狮”作为“狮子头”向外地推广。


...

  

二、形态特征  

过去形容猫狮的简要特征,非常简洁,即“粗茸、疏背、活尾”。  

所谓“粗茸”,就是说猫狮的头茸颗粒比较大,显得整个头茸比较通透,尤其是鱼吻两旁的茸要比较整齐,不可以分得太细。顶茸最好是六瓣聚一心,颗粒分明、对称,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此外,猫狮中还有一些带有颌茸的个体,虽然这个并不是特定的要求,但如果有了颌茸的话,再加上发达的顶茸,猫狮头部的侧视效果就会更好,不会形成所谓的“撮箕头”。  

“疏背”有时被写作“梳背”。前者的意思是指猫狮俯视时,背要足够宽。一般衡量商品猫狮的头茸,是并排伸出四个手指,以“四指宽”为标准,有这样发达的头茸,身材自然也不能太逊,一条15厘米的优质商品猫狮,背幅差不多要有5厘米宽。在长度上,一般头、身、尾的比例接近3等分。而“梳背”的意思就完全不同,是指猫狮的尾柄要向下垂,整个背部从侧面看形成一个弧度,这样有利于改善重心。


...


“活尾”,是指猫狮的尾鳍不应该硬挺挺的,而是要收放自如,游动时略收,停时撑开。俯视尾鳍展开的宽度应该大致等同于两胸鳍的宽度。这样的鱼游动稳健灵活,不会摇头晃脑。  

另外,也要注意臀鳍,臀鳍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血统的纯度,而且臀鳍还是一个重要的动态纵向平衡器官,对称的八字臀鳍可以起到导流作用。有一些成年猫狮在刚刚换缸或者在身体不舒服、活动减少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身体前端向下倾斜(严重的就是栽头,不过一般在幼年阶段就被主人淘汰掉了),一旦活跃起来,眼睛和尾柄连线相对于水平线的夹角就会恢复平行。这就是所有金鱼,包括鲫鱼在内,动态平衡的能力要超过静态平衡的能力的原因。


...

  

三、饲养繁殖  

很多初养金鱼的人往往很关心鱼怎么喂食,因为“民以食为天”。但是,对金鱼来说最重要的是水体环境而不是食物。  

(1) 水体环境  

猫狮在金鱼中看似强壮,实属弱者,不注意环境的话,容易出问题。其需求的水体环境,包括温度、光线、溶氧、水流、水质等各方面。武汉的气候冬季很冷,夏季很热,所以武汉的猫狮在温度上的适应性应该是比较强的。光照不宜过强,应避免阳光直射。溶氧量,我认为只要能保证鱼不浮头就行了。  

猫狮的体型不适合太强的水流,这一点要注意。水质上,可根据不同的条件和目标需求来选择就可以了。猫狮并不是一定要偏碱性水质的,对pH和dH值精确到某个数字,那是自找麻烦。

水体方面,以浅水为宜。养猫狮需要较宽的水面,不需要很深的水位。一方面是因为猫狮养殖场为了节约,饲养的水位本身很浅,猫狮已经习惯。另一方面,因为猫狮在水中的上下运动并不是靠鱼鳔的冲放气来完成,而是靠游动来完成的。也就是说猫狮作纵向运动比作平面运动要多付出一个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况且猫狮没有背鳍,又有头茸障碍,非流线体型,因此,在水体中作纵向运动时,肌肉的负荷比较大,水过深对猫狮纵向运动不太有利。

...


(2)饲料  

食物中的成分并不是被生物直接利用的,而是靠吸收这些成分,来参与生物自身的营养制造。猫狮只需要吃一些很简单的食物就可以合成自己生长和发头所需要的大部分营养,这一点有好多例子可以证明,只要环境良好,喂很粗或者很单调的食物,鱼都能生长良好。至于可以增强头茸的蛋白质活饵和可以增色的饲料,这只是个传说,因为很多时候实际上是绿水在起作用。

(3)繁殖  

有一些外地朋友很喜欢武汉猫狮,但是得到几对猫狮后,却难以将这个品种在当地保育下去。这里附图一张,提出一种减缓近亲繁殖退化速度的方法,其实这也是培育纯系观赏鱼常用的“两线反交法”的简图。核心原则是:在得不到外系支持的前提下,避开同胎交配。

  

...


【相关链接】  

一、猫狮颜色 

传统的猫狮就只有橙红色一种,湖北有句话叫“红配绿(湖北发音--楼),丑到头”,所以前人为了和瓦缸、绿草相配,选育的鱼不是很红而是偏橙。不过后来为了顺应现代的简单审美需求选育了一些大红的猫狮,还有黑色的猫狮,不过颜色稳定的不多,一般是头年黑、次年变铁包金、三年就变橙了。红白的猫狮可能是引进了许氏鹅头红的血统,颜色很绝,但通常头会差一点。软鳞的猫狮主要是蓝花狮和杏花狮,杏花狮从它的体色稳定度看,很有可能是引进了纯种日本樱花寿杂交出来的,不会是福建樱花寿。其他虎皮、纯白茶褐的一般是作为次品,偶尔也有养大了出售的。


下面是我对猫狮颜色的16系分类,仅供参考:  

1、素色系(含四个子系):真红(从红一色到黄一色的各单色,均可用此统称)、银白(白体,头茸浅黄也属于正常范围)、墨黑(纯黑,但腹部颜色多少都有些稍浅的)、茶褐(颜色依个体,或深或浅,但必须较为稳定)  

2、红白系(含四个子系):丹顶(红色仅限头顶正中)、玉印(白茸现于红狮头顶正中,严格说应算真红系)、绯雪(头背红、腹面白,体侧色分明,鳍白)、旗逢(眼、吻、鳍、脊皆红,头体白)  

3、异色系(含四个子系):包金(头背黑、腹面金,须稳定)、企鹅(头背黑、腹面白,侧色分明)、三色(白质,红顶黑章,硬鳞)、双色(红黄、青黑、蓝紫等过渡欠分明的双色)  

4、软鳞系(含四个子系):蓝花(红头、蓝底、墨点的五花)、三花(白红黑,色雅,如江户锦的颜色)、虎皮(头背黑、腹面橙,色稍参混)、杏花(体色以白质粉点为主)


...

  

二、鳞片构造和颜色 

鳞片构造和颜色其实是紧密关联的两个部分。鱼的颜色系统一般有三层:色素层(包含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反射层(能够反射光泽,如:蓝色、银色、彩虹色)、黑色层(会吸收所有颜色,位于组织最下层)。  

而鳞片构造,主要有硬鳞、软鳞、珠鳞和逆鳞,和颜色系统搭配起来,又会形成“鹿子”、“黄金”等罕见品种。不过猫狮小鱼身上偶尔出现的珠鳞和鹿子花纹一般是保不住的,一龄以后就会褪掉。  

另外逆鳞是一种逆向生长的鳞片,有时会在猫狮的背上或体侧出现,看上去比正常鳞要大很多,十分醒目。传说中的“龙鳞”,应该是指这一种。不过也有人把鳞片比较大、比较亮的狮头品种叫做“龙鳞猫狮”。


...

  

三、蛋背

这个性状是隐性基因,因此相对于有背鳍的文种、草种,蛋种鱼的血脉比较需要一些人为的保护。例如绒球,这个品种的“文”化,我至今耿耿于怀。

而蛋种鱼中短尾种的比中、长尾的望天和水泡,通常要健壮、普及一些,较为受人欢迎。再说现在人们的鱼缸一般是60~90厘米的比较常见,宽度也就30~40厘米,只有全长是缸宽度的三分之一以内的鱼,才比较游得开。为了避免虐鱼,也不宜养全长超过15厘米的。所以我预计今后全长十余厘米的短尾蛋种鱼,应该是市场需求的主流。不仅是猫狮,而且龙蛋、绒球、兰寿、南京等短尾蛋种鱼,我们都应该努力地去追求。